工作

气候适宜性绿色低碳乡土建筑构造与施工技术研究课题

干热河谷气候区乡村产业发展滞后,村民群众经济收入有限,改善居住条件的建设投资能力弱,导致村民现有居住条件简陋,民居室内热环境有待改善,抗震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民经济技术条件不断改善,对建设美丽宜居家园的愿望日趋强烈。

在此背景下,基金支持昆明理工大学发起气候适宜性绿色低碳乡土建筑构造与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旨在以天然建筑材料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采用就地取材和以村民为建造主体的合作共建模式,推进干热河谷地区绿色低碳农房建设。

项目伙伴:

项目策略

1. 充分利用当地竹材资源,结合现代处理工艺,提高竹材和木材的防蛀防霉能力,提高材料耐久性。针对传统夯土和土坯强度低耐水性能差的缺点,结合现代技术提升夯土和土坯的强度和抗水能力。

2. 研发新型构造技术,采用生土围护墙竹木结构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和防火保护,提高民居热稳定性,改善民居室内热环境。

3. 「微改造」概念:对于状态尚好的老宅采取柱网不动、墙体加强、 楼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技术手段,在原有的空间内解决隔音、 改善卫生条件、解决土屋顶防水等。

项目进展

1.已建成竹木材料防霉防蛀处理基地,通过向村民购买当地原竹进行加工处理,协助提升村民收入。

2.已研发夯土墙加强表皮施工技术,以提高夯土表面防水能力,同时已完成一系列竹木抗震墙板的结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满足乡村低层住宅八度抗震设防要求,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竹木抗震墙板与装配式钢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3.为提高墙体隔热性能,开展了低碳生土建筑与负碳竹木结构复合形成民居外墙的构造和施工工艺研究。相关技术将应用于试验房建设,根据建造实验正在对技术做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技术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

4.基于上述技术,团队完成五大类共12个户型的民居方案设计。这些户型充分考虑了村民家庭人口和经济状况,并为村民未来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变性。

5.为配合工匠夯土技术培训,已编写完成《现代夯土民居建造技术指南及技术实施图集》。

6.计划编写绿色低碳竹木结构技术指南。

项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资助项目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具体目标

项目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

气候适宜性绿色低碳乡土建筑构造与施工技术研究课题

良好健康与福祉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

3.4到2030年,通过预防、治疗及促进身心健康,将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减少三分之一。

1.更新传统民居,改善室内物理环境,打造健康建筑。
2.建设干热河谷气候条件下的绿色民居,改善夏季室内酷热的问题。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
大幅提高用水效率,开展与水和有关的活动方案

6.4到2030年,所有行业大幅提高用水效率,确保可持续取用和供应淡水,以解决缺水问题,大幅减少缺水人数。

1.民居采用节水器具,充分利用水资源
2.采用雨水回收下渗技术,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涵水

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

8.3推行以发展为导向的政策,支持生产性活动、体面就业、创业精神、创造力和创新;鼓励微型和中小型企业通过获取金融服务等方式实现正规化并成长壮大。
8.5到2030年,所有男女,包括青年和残疾人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有体面工作,并做到同工同酬。

1.培育当地村民掌握绿色低碳民居建造技术,协助提升生计技能。
2.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聘用妇女参与建设并做到同工同酬。

减少不平等
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10.2到2030年,增强所有人的权能,促进他们融入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而不论其年龄、性别、残疾与否、种族、族裔、出身、宗教信仰、经济地位或其他任何区别。

1.通过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打造示范,提升村民的自我实现感
2.通过村史馆建设,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11.1到2030年,确保人人获得适当、安全和负担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务,并改造贫民窟。
11.4 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11.a通过加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支持在城市、近郊和农村地区之间建立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联系。

1.支持以社区参与的方式建造宜居农房,传承生土建筑文化
2.促进城市和乡村的绿色低碳人居环境建设经验交流

查看大图